近年来中国父母花大价钱让小学中学孩子课后补习逐渐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汇丰银行发布的全球调查《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显示:93%的中国父母花钱给孩子补习,这一比例远高于国际水平。例如,在英国,仅有23%的父母愿意、或者已经给孩子支付课外补习的费用,这一比例仅高于澳大利亚的父母(17%)。
而造成这个巨大差距的主要是以下原因: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中国文化里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而英美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却并非总是如此。在伦敦工作的年轻人亚历克斯·亚历山大说:"我们的爸妈似乎对我们没有很高期待,通过考试就好。一般都是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或者有特殊学习障碍的学生才会请家教。"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只有25%的英国中小学生2016年请过私人辅导。其中,38%英国课外的辅导是针对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类似于升学考试)的某一门课程的辅导,18%是针对通过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入学考试的。亚历山大说:"亚洲人觉得A 是平均(Average) B是差( Bad),但是我们都觉得 A是极好(Excellent)B是聪明( brilliant)。我很少听到父母会为了让孩子取得A而请一个家庭教师。“
攀比的习气: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攀比的心理也很严重,这也加重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别人成绩上去了,自己的孩子就等于落后了。所以就算是孩子成绩好,很多家长也仍愿意花钱请家教,进一步提高成绩。
大学录取机制单一且残酷:中国的大学录取学生,是参照全国考生高考成绩的排名。学校从成绩最好的学生开始录取。一分之差,学生就可能落后于几万人,与大学无缘。
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父母普遍认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导者, 要对子女负责。并辅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在英美等国家,父母则多认为学校是专业做教育的地方,他们更愿意付出很大代价送孩子上寄宿名校,让孩子从学校那里得到整体的培养。
孩子的压力过大,自由发展孩子的空间更小,而且严格的要求也并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欧美不是没有过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真正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并不是科学和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