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Through Connection

在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 Barnard 校友 JeCrois

 
 

巴纳德学院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女子文理学院,七姐妹学院之一。创建于1889年,1900年起并入哥伦比亚大学,但仍保有独立的董事会与财政机构,而学士学位则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学校位于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占地面积约4英亩。校名则是以原哥伦比亚学院院长费雷德里克·巴纳德的名字命名的。

巴纳德的博雅教育

第一次来晨边高地参观巴纳德的时候,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百老汇路径直走入校园,世界像突然降低了音量,走入了另一个境地:我们居然能在最喧嚣最繁华的曼哈顿,听到树上清脆的鸟叫声。那尖细而有力量的,生命的歌,与一墙之隔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正值转学申请季的我对梦想之校的向往,以至于夸张了某些细节。但这个细节强调了巴纳德,乃至晨边高地整个哥大校园的一个特点:左手入世,右手出世。象牙塔里的理想主义,能在滚滚红尘里安然自若。

c30176bdf90b4f88e94df4c8cbab2370_r.jpg

(巴纳德校园,木兰花开时,图片来自网络)

巴纳德当然是“出世”的。她的核心设置Nine Ways of Knowing,是要求学生必须大一时进行西方文史哲经典选读,并四年内修完科学、数理逻辑、伦理价值、体育、艺术鉴赏、历史研究、文化比较、社会分析、写作、语言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课程你不仅文理要懂,古今要通,还要身体健壮和艺术修养。如果你一心只想学能转换为现金的技术,不想浪费时间在任何跟高薪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学习上,请千万不要来巴纳德或者哥大。但如果你是一个痴迷博雅教育,对世界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并想把18-22岁最美好的青春毫不功利地“浪费”在人类灿烂历史星河及其伟大文明里,并坚信这样的四年会温暖地照亮你今后的人生,请一定要申请晨边高地的这所学校。它能与你思想里许多棱角一一相嵌,相见恨晚。它所期待的,就是你想成为的。

 

我选修过埃里克格雷教授(Professor Erik Grey)的浪漫主义诗歌,拜读柯勒律治的《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我也修过卡塞∙布雷克教授(Professor Casey Blake)的美国思想史,领略乔姆斯基和杜威等巨擘忧国忧民的肺腑之言。我曾在现代舞的课上被一个舞剧感动得流泪,后来阴错阳差还成为了哥大中国舞团的负责人;我在法语课里读《红与黑》《高老头》读出如今世道的滋味;我也能在美国政治课里,用统计学的知识来分析2016年的大选预测。(以上列举既包括了Columbia College的课也有Barnard教授开的课)

但是,我不想过度神化博雅教育的作用。读这些书,既没有跟专业和职业有必然的联系,也不能确保一定能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智慧。毕竟,读了书和内化所读,是两码事。有人目不识丁也能拥有绝妙的处世哲学;有人饱读诗书却只把某些知识当成了炫耀的工具。读政经文史哲习体习艺不一定能保证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开明的心,也不能保证钱途光明的未来。但对某些人来说,读书可以结合生活体验,使人不断地总结,提炼,思考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追求,探索什么才是公正,道德,博爱,仁义与美,且想要一生坚守它,并相信这样的“好的”价值观在长远的将来,能让其更好地实现其他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为天下人之幸而幸的人。这些人愿意被博雅教育不断强化自己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会愈加相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应该适合博雅教育并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自恃过高也不妄自菲薄,你会被巴纳德学院录取,开始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

(巴纳德校园,木兰花开到的时候。图片来自网络)

 巴纳德的机遇

不过,拜纽约所赐,巴纳德也是入世的。你可见金融精英在米其林餐厅里觥筹交错,你也可见地铁站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沉沉睡去。金钱,名誉,地位,会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里不断地提醒你,冲击你,考验你。如果没有现实的手段,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空想。作为巴纳德的学生,你怀着兼济天下的使命感,但你需要找到一个切入口去实现你的抱负。

这时候,你会再一次意识到身处顶尖私立大学所享有的资源之丰富。你若想步入政坛,学而优则仕,哥大每年的世界领袖峰会让你领略政治领袖们的风采,去希拉里的竞选团队做实习(比如WL同学),甚至拿到一张联合国实习的录取;

(图为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巴纳德学院演讲)

你若想进军金融,作为目标学校(target school)有各种对冲基金、投行、私募轮番来学校开介绍会欢迎你来申请;

你若想做管理咨询,会有女神级的前辈引路。比如在麦肯锡纽约办公室做项目的学姐会专门回巴纳德做workshop,帮助大家准备面试;

你若想做科技,Google和Facebook这些大公司会从如今鼓励女性投身科技事业的浪潮向你招手,你甚至可以在巴纳德雅典娜领导力研究中心或是哥大创业俱乐部提供的资金支持下出去创业;

你若想做传媒,哥大传媒学院的资源就在对街,拿到CNN、NBC、NYT的实习比比皆是;

你若是想做舞者或演员,Twyla Tharp 就经常在学校教现代舞创作,Cynthia Nixon就是校友,你潜心钻研,必能在纽约的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

这些都不是幻想,只要你在Facebook和LinkedIn上搜一下巴纳德和以上那些名字,就会出现若干证据。

你若是想学术,巴纳德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15、16届的中国籍毕业生里,就分别有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大等等学校录取了PhD、Master或是JD的人,名字此处隐去,若是愿意公开名字的同学请私信我)    太多太多的选择,太多太多的机遇。在巴纳德的同学和校友里,既有已自己出版著作的小作家,在纽约时报崭露头角的专栏写手,又有拿到高盛投行部或者摩根大通交易部录取的幸运儿。你不得不感叹,在纽约的洗礼下,巴纳德也是个很出世的地方,并出世得很成功。

(Barnard125周年校庆,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外界媒体如何渲染,不可避免而提到的一点:巴纳德学院,与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简称CC),工程学院(SEAS)并列为哥伦比亚大学传统本科学院。(还有一个学院School of General Studies,是专门为中断过学业的人提供本科教育)。其中,巴纳德学院2017年的录取率为14.8%,仍然是全美录取率最低的女校(详见:Barnard admit rate falls to lowest in college history at 16 percent)

(哥大所有学院的完整名单请见其官网:Schools |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巴纳德学院与其他学院的学生一起选课一起上课,完全混合,并无区分对待(除非是core curriculum/first-year seminar或者研究生院的课需要申请才能互上,其他大部分的课都是公选)。也就是说,大家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是一起学习一起公平竞争的。在Barnard拿4.0跟在Columbia拿4.0是一个概念的。毕业的时候评Latin Honor也是整个大学一起排名,没有偏倚。

(如果有人还是抓着入学时各学院录取率说事儿,咱家也不想跟你辩了。毕竟北大清华里面各个学院都有鄙视链呢,抓着过去高中时的成就而不展望大学期间的奋斗的人儿咱们还是各吃各饭吧~)

有些宿舍也是学院混搭的(比如EC。即使在Barnard自己的Quad里面晚上去洗手间一抬头右边站了一个高大魁梧的肌肉男也不奇怪……)学校的图书馆、食堂面向所有人敞开(Barnard的学生也拿CUID,meal plan也是一样在哪儿都能刷)。学校的社团活动(除了学生政府为各自独立)都是面向所有本科学院,比如Columbia Spectator Publishing Company(哥伦比亚观察者出版公司,学生运营的非盈利组织),CU China Dance(哥伦比亚大学舞韵-中国舞舞团)(如图)

4d7f4c9f41a890261f433ed2c0810f10_hd.jpg

还有哥大的fraternity和sorority(兄弟会姐妹会)等等都是面向所有本科学院。如此说来,巴纳德不能算是一个十足的女校。平日无论是上课,社团,还是校外生活,都无时无刻在与男生打交道,其实是男女混合教育,这也是巴纳德创始人—哥伦比亚大学第十任校长费德里克∙巴纳德--的初衷:男女一起接受博雅教育。

而且学院与学院之间,也互相需要着彼此的资源。比如哲学系为巴纳德与哥伦比亚学院共享一个department;比如计算机系和统计系则是建立于CC(Columbia College),巴纳德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在CC这边找学术顾问;而城市规划系和舞蹈系,则是巴纳德所有,CC的学生要过来上课。诸如此类。巴纳德学生可以参与3+2项目,3年拿到博雅教育的学位,再用2年去SEAS拿一个工程学位。巴纳德每年都可以推荐一些学生免去一些申请程序升读哥大法学院、商学院或者公共事务学院,等等。平时,巴纳德的学生既拥有巴纳德自己的邮箱,也使用以http://columbia.edu结尾的邮箱。

最后,巴纳德学生毕业时,拿到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所颁发的拉丁文毕业证书,由哥大校长和巴纳德校长共同签署。

(左下为时任哥大校长Lee C. Bollinger的签名,右下为时任巴纳德学院院长Debora Spar的签名)

590adbad648a11bf281ceedf7a7f97aa_hd.jpg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几位中国面孔,正是巴纳德学院2015届的毕业生

 

 闲言闲语

说实话,个人认为U.S.News的排名并不能把巴纳德的实力一语蔽之。毕竟这个排名中并没有把和哥大所给予的资源考虑进去,而且巴纳德从很早以前也拒绝为U.S. News提供数据(比如U.S. News上说巴纳德Fall2015录取率为20%就不准确, 而且他们也不更新,2017录取率已经降到了14.8%)。在新生见面Orientation时,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和我一样都放弃了其他学校诸如布朗,乔治城,宾大,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等的录取,选择了巴纳德,说明这个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就不赘述了。

很多人会问,巴纳德学院和哥大其他两个学院之间有没有什么嫌隙,有没有什么学院之间的竞争甚至歧视,个人认为这是某一小撮人的年轻气盛之辞,或是校外人添油加醋的揣测。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日子久了,渐渐发现这两边的人,都是很优秀很善良的人。一起度过的青葱4年,渐渐也会覆盖掉最初的怀疑和隔阂。其实无论在哪儿,如果太在乎光环,可能终究都逃脱不掉业障蔽目的遗憾。还不如放下那些所谓的标签,面对内心,把握机会好好利用这个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方是正道。

文理学院的精致+综合大学的丰富+纽约的繁华+晨边高地的宁静=巴纳德学院。听起来似乎太完美的描述,不免又会让人怀疑?恐怕身在此佳境中,最挑战的,便是如何做选择。选择太多而不懂得抉择或坚守,有如温水煮青蛙,死于安乐。事实上,纽约的多样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有些道路看起来枯燥无味但是最美的风景在尽头,有些道路丰富心灵却要面临物质的割舍。唯有那些坚定自己的信仰,无论别人用如何逻辑缜密的论调都无法动摇其选择的人,才能在这个学校,这个城市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最终站到想站的高度。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至于其他的生活细碎,比如,巴纳德的学生经常跟着教授去大都会博物馆看画,去百老汇鉴赏歌剧,在晴朗的日子去中央公园划船,跟死党闺蜜周末去SoHo去血拼,或者照着Yelp把城里中日韩美西法意等等国家的美食逐一赏遍……在此不一一列举,再说就成了赤裸裸的炫耀。

愿每位诚心喜欢巴纳德的姑娘梦想成真。

英国文化社会之——英国人的幽默

地方性大学:美国留学的另一个选择